(资料图)
2021年至2022年,上海检察机关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共40件93人2单位,案件数量与往年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内部员工参与的案件量占比超9成,案件集中于制造业、高科技行业。
4月25日,上海检察机关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两年办理的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及对策建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前述信息。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介绍,在全市检察机关受理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中,权利人报案的占比86.7%。受理审查逮捕案件共计17件39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共计23件54人2单位。在已判决案件中,平均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单位最高被判处罚金1000万元,个人最高被判处罚金800万元。
被告人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73%,文化水平较高。内部员工参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量占比达93%。以结伙形式作案的情况多发,共同犯罪案件量占比达76%。涉技术信息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占比83.3%,主要涵盖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电子程序等内容。侵犯技术信息类案件集中于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其中,制造业领域内占比前三的为机械制造、汽车以及化工产业,高科技产业则主要集中于软件开发和半导体行业。
随着企业保密意识的增强与保密措施的完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行为人也逐渐趋于高层化、专业化。行为模式主要包括“内外勾结”型犯罪、“跳槽泄密”型犯罪、“另起炉灶”型犯罪等。此外,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办公的应用普及下,以技术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情形增加,如盗取高权限账号违规下载商业秘密、侵入网站秘密窃取等。
发布会上通报了一则汽车行业“零口供”侵犯商业秘密案。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介绍,该案中,被告人违反与原任职公司保密约定,将权利人企业汽车天窗研发技术商业秘密进行披露并用于侵权企业相关天窗产品的研发,涉案产品净利润高达人民币1200余万元。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一是适时介入,引导侦查,通过客观证据锁链,证明被告人违反保密义务实施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二是上下联动,通过现场调查取证,查实被告人明显反常情形,证明使用相关技术信息的单位“应知”该技术信息系他人不法所得,证实被告人主观故意;三是准确追加认定单位犯罪,被告单位最终被判处罚金400万元,进一步强化了商业秘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