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大唐地宫宝藏,看唐代“劳动者”的最巧心思、最强工艺 天天时快讯

开屏新闻客户端   2023-05-04 11:42:58

随着我们对“盛世风华——大唐地宫的惊世宝藏”特展的深入了解,唐代“大国工匠”们的智慧和高超技艺透过一件件珍贵展品,呈现在云南观众面前。在“五一”节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解析几件展品背后的工艺技术,看唐代“劳动者”们在日常工作中的辛劳与勤勉。

凑近看才能发现工匠的“巧心思”

本次特展的重点展品——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是一件“国宝”重器。它是八重宝函的第2重。通体鎏金,函体顶部錾刻双龙捧如意宝珠,四侧錾佛教四天王像,四天王均有手持不同兵器的眷属众部围绕,极其威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件展品用料做工奢华,在观展时,除了了解它的功能,欣赏它的精美做工之余,一个小细节可以说是进一步了解这件展品和当时唐代工匠技艺的重点,那就是展品通体錾刻了“鱼子纹”。“凑近看,会发现宝函每一面都有很细很密的小凸起,那就是鱼子纹。”特展讲解员黄琴告诉记者,深入了解展品之后,她对这一工艺印象深刻。虽然这项工艺很不起眼,但是却是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一个很特别、很惊喜的存在。“它需要工匠有耐心和毅力,一点一点敲打出来,一旦一个小凸起敲坏了,整个作品都需要熔铸重来。”在她看来,这项工艺非常复杂,不容有失,是唐代顶级工艺的惊艳之作,也有着“大国工匠”的小心思。

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权飞说,可以看出,有着复杂工艺的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应该不是一个工匠独立完成的,它是由多位高等级且手艺最好的工匠来共同完成的。这些工匠不是普通工匠,极有可能都是有“编制”的皇家工匠。“虽然这些器物是晚唐时期的器物,没有盛唐时期恢宏,但是其技艺复杂程度丝毫未减,凝结着当时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在他看来,唐代工匠的一些技艺,现在已经无法复制。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大银盆内外壁錾刻的重合技术,以现在的手工技艺就无法复刻。

“大国工匠”让唐代“顶奢”千年不朽

唐代是一个极其热爱金银器的时代。从“盛世风华——大唐地宫的惊世宝藏”特展展品中可窥见一斑。而如此热爱金银器,与当时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脱不开关系。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极为复杂精细,当时已普遍使用了扳金、锻造、铆接、镀金、锤揲、錾刻、镂空、镶嵌等工艺,许多器物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技术才制造出来的。

权飞介绍,唐代工匠们利用金银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等特点,将自然或冶炼出的金银锭类的材料锤打成各种形状,这一技术称之为“锤揲”。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器物“银芙蕖”可以说是这项工艺技术的极致展现。“工匠反复锻打银片,让银片变得极为轻薄,这样的银片就组成了栩栩如生的莲花状。”权飞说,这样的莲花“千年不朽”,花瓣飘逸精致,三米之外对着它吹气,花瓣都可以摇动,是当之无愧的“顶级奢侈品”。

在此次特展中,很多件展品名字前都带有“鎏金”二字。在他看来,在唐代,“鎏金”技术可是很“要命”的一项工艺。工匠将金子做成金粉或金泥,然后和水银混合在一起,形成“金汞”。 金汞涂抹在器物上,然后在火上烘烤,汞遇热蒸发,使金可以留存于器物表面。但是不少工匠并不知道水银的致命性,这也是这项技术暗藏的危机。

此外,唐代极为流行的工艺“金银平脱”由于其复杂的工艺技术,在中晚唐国力开始衰退时,皇帝首个下了“禁奢侈”命令的工艺,就是过于“费工费料”的“金银平脱”。

“唐代的工匠,很多都没有进过学堂,也没有很高的学识,对他们来说,数学、物理学、建筑学等知识都是在工作中积累和掌握的,并代代相传。”权飞表示,这些凝结着唐代“大国工匠”智慧和技艺的华美器物,却没有留下遗世的设计图,不失为一种遗憾,而从这些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大国工匠”们都是一群勤勉、智慧、好学且有才华的劳动者。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闵楠 摄影记者 付兴华

一审 曹婕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