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拆去的火星洞
泸州老城区在清末民初其实有很多著名的民居公馆,当然不是老百姓的居住的地方,但又不是土豪爆发户,这些私家别院,往往是当年有名气有地位,当然也有钱的人居住的地方。
不管你是不是出生书香门第,古人的看法对有钱还并不推崇,文化的重视一点不输于今人,反而更甚,他们哪怕第一代人出生微寒,对子女后代的文化素养也颇为推崇,这也在这些古老的民居公馆中得到体现。
【资料图】
可惜今天泸州老城区的民居公馆都基本消失殆尽,虽然有的还破陋的苟延残喘,实际很多人已经对它们的来历不清不楚了。今天江阳沽酒客要给大家讲的“火星洞”民居就是其中一个消失的记忆。
在某些资料里看到:火星洞民居清末建筑。别名张家公馆。位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南城街道办事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整。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
后殿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穿斗结构,7穿用5柱,面阔3间24.70米,进深8间52.30米,通高5.80米,垂带式踏道,素面台基高0.80米。大门为重檐。门高3.20米,宽2米。墙高7米,过道长16.80米(已毁),总面积1000方米。1916年,护国讨袁时期,朱徳曾在此居住,现为居民使用。
但是很多老一辈人对张家公馆的说法并不清楚和认可,有部分老师考证的结果这个院子民居还是有些来历。
他是清代南门高家老七高树、老八高楠、两位进士侄儿守先,云先的房子。是嘉庆年间(1796--1820),由南门高氏(由高鸣谦或高毅买入,戊辰年(1808年)分给守先,云先管业。
《泸州南门高氏族谱》卷三第3页,对 “火星洞”住房是这样记载的:位置在学磡学署右边的一个院子,嘉庆年间买入,连外铺面一共三间,戊辰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分给守先、云先管业。清代学署位置是现在的人民医院,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
购买此房应该早于戊辰年(1808年),因此这个带一个门市的院子火星洞,根据记载,属于守先、云先的历史已经有二百余年。忠孝路,清代和解放前都叫学磡上,《民国泸县志》卷一17页上,采用规范简化字为“学坎上”。
新中国成立前夕,泸州电厂购买了这处大院。泸州市博物馆郭可夫的父亲那时就是泸州电厂职员,就居住在火星洞里许多年。
今天“火星洞”民居已经拆除,我们现在什么也看不见,笔者儿时住在慈善路温家公馆,跟这里很近,但是小时候从来没有进去院子里看过,只是外面有装裱和卖毛笔的,那个时候跟余安中先生学习书法,介绍我来这里买毛笔,叫“云溪笔庄”老板姓张,两兄弟,今年再去什么都拆了,云溪笔庄搬迁到旁边,还在卖,姓张的大哥已经过世了,老二有点老年痴呆,真是物是人非的感觉。三十年的变迁太大了。
其实“火星洞”更多的信息已经很难收集了,但是泸州南门高家在清代民国还是很有名望的。
据《泸县志》记载:很早以前,高家很穷,高树的曾祖高耀,长期在随高祖外跑生意。高耀儿子高位富5岁时,去看父亲,父亲没有钱给他,就拿出一把锁,对他说:“我等着你将来赚大钱时,好用这把锁,来锁你的钱匣子。”他父亲高耀没有赚到钱,也没有回家。母子三人在家里,左等右等不见回来,又没有吃的,只好决定出去讨饭,高树的曾祖母哭着说:“看来这次我们母子都要饿死,变成高家的鬼了啊!”
祖父高位富听了便对他母亲说:“妈妈,别担心,有儿子在,你就不用怕的。”母亲听后大惊。高位富还是一个小娃娃,才9岁多便去担水挣钱,养活自己的母亲。一天,他担水时,足受割伤,一看地上有一枚银戒指,他拿回家,告诉他母亲,母亲怀疑是偷别人家的,怒责他。他忙解释,说明经过,并出示自己脚板上的伤痕,一看与戒指的边边一致,母亲这才转忧为喜,用此钱买了些米及少许胡豆,一家人得救了。他们先拜谢土地公公,才煮来吃了,这是高树的祖父人生中第一个奇迹。
祖父高位富长大后,最喜欢到镇上赶场,在那里学会了贩卖牲畜鸡鱼;又贩麻布皮革,反正哪样能赚钱,就买卖哪样。无管外出多远,都必定在他妈妈生日之前回家,数十年如一日,从未超出过。慢慢地,家里从赤贫起,累集万金。他祖父又购了许多田产,每次都在价外多给卖田人的钱。他解释说:“人家都困难得卖祖田地了,这是怎样的伤心事啊,多给一点,让他们也稍稍高兴一下吧”高树的祖父做人就是这么厚道。
有一回高树的祖父到湖北贩米,船行江中遇大浪,快要翻船之际,恍惚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船死死拖拽出来,全船得救。这是他人生中第二大奇迹,从此每年的六月六日,敬祀江神。
高树的父亲高鸣谦也很厚道,也很重视教育,有一次,一户租客,佃高家田种,秋收不交租子,他向高树的父亲高鸣谦编了一个理由说:“我儿子刚刚入学,要给老师交学费,所以,把您的租金给挪用了,请暂缓交吧。”高鸣谦问:“你儿子真喜欢读书吗?”答:“很喜欢。”,高鸣谦马上从自己家里,找来些笔砚送他。反而把收租的事给忘了。
高树的外祖父王处士,叫王永年,高树的母亲就是他的二女儿。外祖父年轻时,仗义疏财,好结交各路朋友。不想后来家道中落,以行医为生,来到了泸州。那时高树的父亲刚刚死了妻子谭夫人,留下四个小娃娃,别人都嫌弃,这种条件自然不好再续弦。听说外来郎中有女王氏,很贤惠,就大着胆子请人去说媒。
或许天生姻缘,前世已定,王家也没有嫌弃,这事就成了。过门后,王太夫人对前妻谭夫人的四个儿子,当成自己亲生的一样对待。后来生了高氏五兄弟和四个姐妹,共九人。王太夫人对高氏五兄弟要求很严,小时候曾亲订诗书,供他们学习,对五兄弟交友也很重视。兄弟结交的朋友,来高家玩,她都要躲在窗外看,如果发现有浪荡子,不留情面地赶他走。高氏兄弟结交的好朋友,她认可的有:合江李超琼、绵竹杨锐、南溪包崇祜;乡亲中有黄绍谋、龙志清等等。
另外高家也是36家泸州老酒坊之一的主人,还有窖名“大夫第”,以及一门三进士的典故,时人皆道高家五子的功成名就离不开高王氏苦心经营的酿酒作坊,便为当时的高家酒坊命名为大夫第,一时传为佳话。高家之后,大夫第作坊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百年沧桑间,后人又陆续在原窖池的周围挖掘了很多新的窖池。至今,风过大夫第,仍自带一股酒香。这些故事可能很多新泸州人都不知道了。